西塘:你是我生命中美好的遇见
□ 张永祎
(资料图)
时光温柔,梦若琉璃,粉墙高耸,瓦屋倒影,江南水乡似都有差不多的格局,但却各有各的美,各有各的风情。“我本无意入江南,奈何江南入我心”,虽说是酷暑盛夏,我还是兴致勃勃地踏入了西塘这座千年古镇。“门前街道屋后河,深长弄堂百条多”。据说这个地方就怕你早晚不来,早晚不来一定会早晚后悔,早晚能来早晚就会爱上它,早晚爱上它,也就早晚离不开它,更会早晚忘不了它。
西塘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“吴根越角”和“越角人家”之称,自古以来,这里就是吴越两国的交界之地,是越文化的地地道道发祥地之一,也是吴文化名副其实的兴盛地之一。这两种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、难分彼此,吴越文化本就是同根同源、同为一脉,往上可以推溯到崧泽文化、马家窑文化和良渚文化等,都是它们共同的文化源头,江南的舟楫、农耕、印纹硬陶、土墩墓、悬棺葬以及断发文身等,也是它们共有的文化符号。早期的吴越文化并非温文尔雅、细致缜密的精致主义,而是尚武逞勇、刀光剑影的强悍风格。只是在永嘉南渡之后,引入了北方书生意气的士族精神,这才逐渐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,进而愈演愈烈地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中风雅优美的典范。由于在土著文化中融入了许多中原文化元素,这就把吴越文化与生俱来的海纳百川、兼收并蓄的特点更加充分地激发了出来,成为它们日益精进、日趋成熟的精神利器。西塘是吴越文化的典型载体,不仅受到吴文化的善待,也受到越文化的优待,天然地具有了融汇贯通两种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塑造能力,许多出土文物也一再提供西塘能够凝结吴越文化的有力证据。
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对地名进行刨根问底,总觉得从名字入手是一个更容易切入当地文化的捷径。我见人就请教,只是所答纷纭,莫衷一是,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:一是与伍子胥有关。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,通盐运,开凿伍子塘,引胥山以北之水直抵境内,所以叫胥塘,因“胥”和“西”在吴语中读音相近,故胥塘亦称西塘。二是与兄弟俩有关。西塘镇域东北有一个面积3400亩的湖荡,那是嘉善县境内最大的湖泊。传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,有姓唐的兄弟俩迁居于此。兄居荡东,人称东唐;弟居荡西,人称西唐。后来哥哥这一房日渐衰落,弟弟这一支却人丁兴旺,陆地占有面积越来越大,土地多了,气也壮了,他们干脆就在“唐”字边上加上土字,改叫西塘。
那天天气很好,蓝天白云变幻着多样组合,仿佛是以长空为纸不停地书写着千变万化的美好文案,自然,贴切,优美,随性,整个水乡如梦如幻,浮泳其间,恍入桃源琼瑶,流连忘返,不知是人在画中游,还是画在心中移,一湾江南小镇,收住千年辉煌,让东流之水,至此注入历史细流。
睿智灵动 生生不息
所谓“春秋的水,唐宋的镇,明清的建筑,现代的人”,春秋时期,伍子胥引水灌溉大地,开启了当地人农用之水和生活之水,也是平时的交通之水和战时的军事之水;唐宋时期,西塘凭借着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以及水运的便利,捷足先登地吸引了四方客商、八方来宾,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纷至沓来,商品的洪流迅速冲垮了村落的原始洪荒,日渐变成繁华富庶的商贸集镇;明清时期,西塘已经发展成为一座江南最早的手工业和商业重镇,如窑业、米市、食品、制陶业等都兴旺发达,市场繁荣,行旅云集,许多人纷纷来此定居,沿河建屋,临水而市,绮丽古镇的烟火气变得日益浓烈。其实不管是春秋的水,还是唐宋的镇,或是明清的建筑,最终的落脚点就是现代的人。
对此我们就不能不提到西塘人的“南社”情结。所谓“南社”,即“操南音不忘本”,清朝统治者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,坚守南音就是坚持初心,南社就是一个反清的文人组织。发起人是吴江著名诗人柳亚子,他把西塘作为重点发展区域,在此接纳的南社社员有18人,较为著名的有余十眉、李钟麒、郁佐梅、沈禹钟、江雪塍等。他们推崇革命、向往自由,常常以文人修楔、酬唱、雅集、觞咏等方式,指点江山,评论时事,敢有歌吟动地哀,“欲凭文字播风雷”。西园就是他们秘密聚会的重要地点。1920年12月3日,柳亚子与西塘南社成员共商大事之后,他们一起集体合影,留下“西园第二图雅集”。既然是第二图,那么就应该还有第一图,但当地人告诉我,第一图不是南社的故事,而是古人的篇章。北宋时期,当年文坛大家苏轼、米芾、黄庭坚、秦观等16人,在西园举行文人雅士的集会,“千载之良会,万古之韵事”,画家李公麟通过画笔比较详尽地描绘出了此次集会的情形,取名为《西园雅集图》,这就是第一图。其实,这两张雅集图根本没有任何关联,即便是同为西园,此西园不是彼西园,彼西园也非此西园,问题是南社成员主动把自己的合影作为第一图的赓续,是想“窜身入画”“与古相接”,其深长意味不言而喻,不仅是指文人聚会的形式相同,更是文人精神的前后呼应。尽管他们彼此相距一千多年,但风雅集会之内涵却因此殊途同归。
西园的旧址原在西街计家弄内,据说这是西塘历史上最大的私家花园。当年这里花木葱郁、假山层叠、池沼逶迤、景致秀雅,有延绿草蕴堂、养仙居、稻香园、秋水山房、墨家轩等建筑,还有小山醉雪、曲槛回风、盆沼游鱼、古树啼禽、疏帘花影、中堂皓月、西园晚翠、邻圃来青等八景。清末的《塘东樵唱》云:“忆昔西园延绿堂,当年八景最风光。”后来因为几易其主,年久失修,日渐荒废,最终消失在岁月的风尘中。
为纪念南社在西塘的活动,西塘镇后来又陆续建了两座西园,分别是大“西园”和小“西园”。所谓大“西园”,位于镇西善西公路西侧,那里规模比较大,地域也比较开阔,石狮门厅、小桥流水、花格游廊、水榭曲桥、假山凉亭、人工瀑布一应俱全;内有纪念柳亚子先生的“亚庐”。所谓小“西园”,也不在旧址而是离其不远的苏家弄内,这个西园虽不是当年的西园,却是仿当年的西园而建的;园内设有南社陈列室。这样看来,西塘从古到今就有三个“西园”。不要说外地人,就是当地人有时也会混淆。为避免名称冲突,大西园后被改为平川(西塘古称平川)公园,现在作为旅游景点的西园就是小西园。
南社是西园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,西园作为历史见证,也是南社在西塘发展历程中的浓墨重彩的一幕。古镇从历史走来,在浩若烟海的众多卷帙里,在密密麻麻的细腻文字中,在沧桑斑驳的泛黄照片上,除了南社的激扬文字外,还会时不时地有我们曾经听说过或者没有听说过的人物跃然于眼前,他们就像颗颗晶莹的宝石一样,在西塘水光潋滟的滋润中,越发显得光彩璀璨!这里有东吴女作家汤雪华,已故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,外交家韩古农、韩诗农,清华大学教授范崇武,嘉善县第一所初级中学的创办者胡蒙子,当代戏剧、文学大师顾锡东等。这是“现代的人”的不同凡响,也有古代的人书写的传奇。据说历史上这里曾出过19名进士、31名举人,著书立说传之后世的有103人。元末明初的漆墨大师杨茂、张成创戗金银之法,《辍耕录》中早有记载,其作品现已成为国宝。诸如此类,不一而足。西塘人终日与水相伴,在骨子里熔铸着水的精华和灵气,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铭刻在西塘人心灵中,融化在西塘人血脉里,体现在西塘人行动上,从古至今,承前启后,一代一代的西塘人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,与生俱来,与时俱进,构成了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最生动、最活泼、最传神的人文风景。
我们走在西塘古镇里,时不时地会遇到许多穿着汉服的美丽姑娘擦肩而过,她们气质温婉,长相甜美,“回眸一笑百媚生”,就像春天盛开的万紫千红,点缀在路上、车上、街上、楼上、桥上、船上,摇曳多姿,飘逸若仙。看到她们个个穿着靓丽的霓裳,当时我就在想,汉服“始于黄帝,备于尧舜”,是我们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;今人扮回古人,时装变成汉服,养眼又养心,醉人又醉情,不仅能够彰显出汉服雍容大度、典雅庄重、飘逸灵动的绝世风采,更重要的是能够再现汉唐风光和中华文化。无论是汉的大气、晋的飘逸、唐的开放,还是宋的端庄、明的中和,这些汉服都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光辉璀璨的历史文化之中。通俗、民俗、风俗,大美中国,乘风破浪,花开艳丽,骊荷兰香,西塘人借汉服踏上寻根之旅,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表达,充分展现服饰文化的经典和礼仪,更有时代的表达,通过对传统服饰的追求更具有继承弘扬传统文化、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。
西塘人在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都要举办“汉服文化周”,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。主要包括朝代嘉年华、汉服好声音、汉服之夜、汉服相亲大会、汉服发展高峰论坛、全民汉服K歌&生日会、汉礼婚博会、汉服橱窗、汉服娃衣展等。不仅展示了中华传统服饰之美,更是借助传统服饰的礼仪之规,传递正直、善良、诚信等中华礼教文化的精髓,同时,在坚持传统文化精华气韵之上,将当代流行时尚元素融合其中,与时代步伐相拥并进。
为什么要选择西塘作为“汉服文化周”的举办地?或者说汉服为什么会成为西塘的IP?这是因为西塘有诗意的自然风光,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,这些元素完全符合人们对于汉服文化的想象和期待,更重要的是西塘人性格当中那种谨慎和谦恭正是传统文化的写实,我们一路看到的明清木雕馆、瓦当陈列馆、纽扣博物馆等,都是西塘人精神特质的具体表现,他们特别注重往自己内心走、往历史的深处走,不仅钟爱汉服、崇尚汉服、理解汉服,更能准确地表现汉服(据说西塘有100多家汉服体验店和旅拍店),所以当他们穿起节日的汉服盛装,一花引来百花开,在“楼台庭榭小乌篷”的氛围中,所迸发出的那种独特的魅力时,人们忽然觉得这是诠释汉服文化的理想之所,也是推动汉服文化的夺目之地。通过每年在这里举办“汉服文化周”,不仅能够弘扬民族文化,推动“中国风”,共筑“中国梦”,让全世界了解汉服、热爱汉服。同时也能积极打造西塘的文化名片,提起汉服,让人们想到的不仅是中国,还有西塘。
天人合一 巧夺天工
在西塘古镇区1.01平方公里范围内,水域面积占了17.8%。丁字河形成全镇的骨架,南北走向的叫西塘市河,东西走向的叫作杨秀泾;其他河道还有乌泾塘、六斜塘、烧香塘、里仁港、来风港、十里港、三里塘等等。西塘是因水而成、因水而秀、因水而盛、因水而美,无处不在的河流就像天公交给它的一把剪刀,把水乡古镇剪裁得自然流畅,街道依河而建,民居傍水而筑,该长的长,该短的短,该宽的宽,该窄的窄,该圆的圆,该方的方,该动的动,该静的静,该亮的亮,该暗的暗,该断的断,该接的接,该露的露,该藏的藏,该转角的转角,该直角的直角,一切都是随遇而安、顺势而为,浓淡相宜,详略得当,妥妥帖帖,风光无限,许多地方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,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,几乎非常完美地体现了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。九条河溪在西塘自然交汇,虽然把镇区分割成八个板块,但通过一座座巧夺天工的美丽小桥,又把古镇联结成了生气灌注的有机整体。
据了解,整个西塘古镇一共有104座桥,主要桥梁有27座,大多为单孔石柱梁桥。宋代的有五福桥、安仁桥、安境桥、永宁桥等;明清时期的有卧龙桥、环秀桥、五富桥、送子来凤桥等。“人家在水中,水上架小桥,桥上行人走,小舟行桥下”。这些桥自古以来就蕴含着西塘人的晴阴圆缺,摆渡西塘人的春夏秋冬,记载着西塘人的酸甜苦辣,讲述着西塘人的前世今生。它们不仅是西塘人的生活之旅和生存之途,也是西塘人的生命之舟和生动之屏。
卧龙桥原来是一木桥,年久失修,破烂不堪。有一天,桥边住着的姓朱的竹匠看到一孕妇失足落水而死,决心重建此桥,但没有资金。他便削发为僧,奔走化缘,历时十年,积银三千两,开工建造。和尚因常年奔波积劳成疾,“出师未捷身先死”。此时白银用完,尚缺石料,桥面难以完工。这时,有两位神仙来西塘吃豆腐干,不料一块豆腐干从手中掉了下来,落在未完工的桥上,瞬间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桥面,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卧龙桥。此桥全长33.46米,宽5米,高5.5米,跨度19.3米,看上去相当壮观。
据《西塘镇志》记载,来凤桥建于明崇祯十年(公元1637),清代两度重修。传明代西塘有一富贾婚后久未有子嗣,经人指点要乐行善举、造桥利民,有天突然见到天宫仙鸟凤凰停歇桥边,当年他就喜得贵子,这位富贾喜不自禁,就将此桥取名为“送子来凤桥”。1998年重建,采用古典园林中“复廊”的形式,中有隔墙花窗,两边通道一分为二。据称凡新婚情侣都喜欢走此桥,男左女右,“南则送子,北则来凤”。此桥又名“滴水晴雨桥”谐名“情侣桥”。情侣相携,相守一生。男子走台阶事业发展可以步步高升,女子三寸金莲走斜坡,也能保证生活稳稳当当。
环秀桥最早建造于1581年(明代万历九年),经过多次修缮,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样子。据说它是西塘古镇最早的高桥,为此我们特地走了一个来回,认真地数了一下,两边都是31个台阶,确实比其他小桥的台阶多得多。桥拱的两侧还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形象:“船从碧玉环中过,人步彩虹带上行”。意思是,如果从桥下乘船如同是从碧玉环中过,当人们从桥上过时就像是踩在彩虹带上行走。这个惊人之语脱胎于河北赵州桥的历史母版“水从碧玉环中去,人在苍龙背上行”,但其中也蕴含着写作者的独到匠心,应该说结合着环秀桥自身特点,写出了更加准确贴切的神来之笔。这座桥不仅本身婀娜多姿,似彩虹跨越,更重要的是透过那碧玉环的半圆拱向远处眺望,还可以看到沿河高低错落的民居建筑群,那些风火墙高高耸起和青砖黛瓦以及悠闲人家也都尽收眼底。
曲径通幽 哲理之光
明代祝允明所著的《前闻记》说“今人呼屋下小巷为弄”,在古镇里,那些街道的支巷或屋边的小路都应该称为弄。据统计,西塘共有弄122条,主要的有16条,其长度近两千米,其中百米以上的就有5条,应该说,这些弄堂曲径通幽、四通八达,构建出了古镇纵横交错的整体框架。许多弄堂里都住着一些大户人家,当年人们就会以这些人家的姓氏来命名,如叶家弄、王家弄等;还有的主要是根据弄堂的特点来赋名,如油车弄、柴炭弄等。这其中最长的弄堂要数北栅街的四贤祠弄,全长236米;最短的弄堂是余庆堂内的宅弄,只有3米长;最宽的弄堂是烧香港李宅的大弄,据说可以6人并行;最窄的弄堂是环秀桥边上的野猫弄,只有30厘米宽。
水乡有弄,司空见惯,但西塘弄堂为什么会这么多?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:一是惜土如金。西塘镇小地贵,西塘人无论是建商铺或是民宅、馆舍,都要对使用面积再三斟酌、寸寸计较,希望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,不浪费一丝一毫。他们不仅在房屋之内精打细算,在房屋之间也反复权衡,因地制宜,因势顺变,能压缩的尽量压缩,能节省的尽量节省,只要能够保证通行即可,然后根据不同情况,便产生了长短不一、宽窄不同的条条弄堂。二是与河相邻。西塘靠近中心地带的河岸空间十分有限,像种福堂这样的宅院就不能沿着河边横向排开,只能向纵深方向发展,“庭院深深深几许”,这样许多房屋都必须建成一个个狭长条状的结构形态。为了与人方便自己方便,他们在两边宅院之间,主动留出了一条条宽宽窄窄的空间作为公共通道,这就是弄。两种说法截然相反,好像都很有道理,但我们注意到,前者主要还是替自己考虑,后者则更多为别人着想。我记得,明崇祯年间,运粮官的七老爷不愿看到家乡灾民忍饥挨饿、流离失所,竟假传圣旨,下令赈灾放粮,最终西塘的老百姓得救了,但七老爷自知难逃杀头之罪,便在雁塔湾投河自尽了。我还看到,西塘有家百年药店的对联是这样写的:宁药架满尘,愿天下无病;也就是说店家情愿药卖不出去,也不希望百姓受病痛之苦。按照西塘人的这种有史以来、一以贯之的质朴友善,我觉得后者可能更能体现亲仁善邻的思想,更像西塘人的做法。
西塘的弄堂虽多,用途却不尽相同。大致可细分为三类:
第一类是“街弄”。主要是连接两条平行街道的公共通道。如西街附近长达百余米的苏家弄、计家弄等。这些弄内每天人来人往、川流不息,特别是赶集的农民和小商小贩还可能挑着担子行走,弄太窄了肯定不行,所以街弄一般在设计之初时,就有要做得相对宽些的考虑。
第二类“水弄”。这是水陆两用的公共通道。 一头通往铺满石板的街道,另一头则连着河埠。当年乘船上街的农民,往往经过水弄到镇上来,商店里如果要运送货物,也希望选择靠近水弄的地方停船。另外,有些人家仅有沿街屋没有后河桥,他们也会通过水弄到河里汲水、洗衣。因此水弄也是水乡人的必由之路。水弄大体也有两种类型:一种是露天开敞、弄上见天的,叫“明弄”;另一种则是从临河人家的楼下穿过的,称“暗弄”。
第三类“家弄”,或叫“宅弄”“陪弄”“备弄”“背弄”。这是深宅大院之中的内弄,“种福堂”里的“陪弄”有百余米,是西塘最长的家弄。室内之弄都有屋顶覆盖着,它们是主体建筑的附属通道。古时这里是女人和佣人的领地,主人们都是走正门,后来因为大户人家平时也不开正门了,全家人便都通过这些陪弄来进进出出。
最著名的石皮弄就是夹在西塘望族王氏子孙家的两座宅第,尊闻堂、种福堂之间的一条露天狭道。对此我们久仰盛名,一到西塘就设法寻找它,“众里寻他千百度”,一直无果,却是在徜徉西街时无意发现了它,所谓“得来全不费功夫”。我们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,仔细端详着周边,只见弄堂左右两边的百年高墙威严耸立,各不相让。但没想到的是,一条小路就在它们的眼皮底下,神不知鬼不觉地绵延了68米,娓娓道来,循循善诱,最宽的地方有1米,最窄的地方仅0.8米,因为只能供一人通行,所以又叫“一人弄”。整个弄面非常平整,整饬洁净,我们仔细核对了一下,确实是由166块条石铺就而成。这些条石长0.8~1米,宽0.3~0.4米,厚度仅有3厘米,在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下,要想把这些坚硬的花岗石开凿得薄如石皮,确实很费功夫,石皮弄之名也因此而生。何以要把这些条石弄得这么薄?就是为了下面开挖出一条下水道,能够保证雨天弄内不会积水,事实上从古至今这里确实从未堵过。
走在古镇的弄堂里,我们时时都有一种时光轮回的感觉,仿佛走进了一册册尘封已久的历史线装书。这里没有车马熙攘,也没有人声鼎沸,喧嚣嚣的世界变成静悄悄的空间。每一个弄堂都可能是起点,也可能是中点,更能够成为终点。从古镇任何地方出发,穿过一条又一条幽深的小弄,可以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。走在这些深巷小弄之内,有时恰似误入迷宫一般,深不可测,不知几许,哪怕是快要行至尽头,确定前面已经无路可走,但到了弄底还会有惊奇的发现,忽然又闪出一条小弄来,抬眼望去,仿若置身于峡谷之中,迎面而来是逼仄而狭长的小道,直接压迫得我们喘不过气来,好在头顶上还有“一线天”,虽没有一望无际的辽阔,但那种与“弄”俱来的希望之光,确实会在这时给我们带来始料不及的振奋和鼓励。原来这些形态不一的弄堂,也能砥砺人文智慧,推动人文思考,凝结人文渊薮。这样,我们本以为只是弄堂里随便走走,却没想到已经走进了能够脑洞大开的哲学世界。
烟雨长廊 诗情画意
“烟雨长廊”是西塘建于河道两岸一段最为经典的廊棚,也是西塘一道让人心驰神往的迷人风景。对此我们肯定不会放过它的,漫步其间,彳亍前行,看着两排坚实挺立的圆形柱子,全力支撑着牢不可破的梁架,再加之顶上交错着的檩、椽、枋、桁,都各司其职、各尽其责,形成彼此呼应的美妙节奏。如果是在人多的时候,我们会被地上青砖铺排的各种图案所吸引;如果人少的时候,我们更多能够听到脚踩砖路所发出的蛩蛩足音。风雨长廊一边是店铺,一边是河景,边走边看是其审美的基本特点,移步换景是其欣赏的主要状态。稍一回眸流转,只那一瞬,风乍起,吹皱一池河水,轻舟如梭,柔橹如梦,吴侬软语,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动感十足,魅力无限。
西塘的廊棚,主要分布在朝南埭、北棚街、南棚下、里仁街、朝东埭等,“到西塘,看廊棚”,已经成为人们不约而同的共识。所谓廊棚即“带屋顶的街”,就是从街面延伸至河边的一层斜斜的屋面,俗称“一落水”。这些廊棚多为砖木结构,木架瓦顶,一般宽2~2.5米。由于结构简单,造价便宜,更像是普通老百姓在房前屋后搭的棚子一样,因此当地人称它“廊棚”。
关于廊棚的由来,民间有两个版本:一是“行善而搭”。西塘有个开烟纸店的老板,一天打烊时,看见一叫花子抖抖簌簌地站在店前的屋檐下躲雨,老板叫他进屋来坐坐。叫花子执意不肯,老板便拿出一卷竹帘给他临时搭了个小棚子。第二天一大早开门,叫花子不见了,只见店门板上留下一行字:“廊棚一夜遮风雨,积善人家好运来。”叫花子所言极准,烟纸店果然从此生意兴隆。为了感谢叫花子的恩德,老板索性在自己店前搭起了棚屋。二是“为郎而盖”。在西塘有个年轻寡妇叫胡氏,独自苦撑着自己的胡家铺子。在铺前摆豆腐摊的王二出于同情,经常主动帮她干些体力活,胡氏觉得王二为人真诚仗义、忠厚老实,日子一久,便心生好感,但话到嘴边欲言又止,便煞费苦心地借修缮店铺之机,请人沿河建起了棚屋,将店铺前的道路全部遮盖了起来。这样一来,不仅两家可免受风吹雨淋,他俩也可以同在一个屋檐下。本来“为郎而盖”是为了爱情能够修成正果,不料两家生意同时红火。商家纷纷效仿,几年后,所有的棚屋就连成了一片廊棚,蔚为壮观。
这些廊棚在西塘默默矗立了上千年,就像一顶硕大的伞,呵护着来往的行人。可以防晒,但更多是为了防雨,古有“雨天不湿鞋,照样走人家”的说法。所以后来为什么叫“烟雨长廊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这种如思念般剪不断、理还乱的江南烟雨,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。美丽的江南福地,古老的千年古镇,朴实的浪漫水乡,所有的故事只有一个主题歌,你是我生命中的美好遇见!
标签:
仓储物流“成渝圈”如何乘势而上? 12月3日,连接昆明和万象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,被惠及的显...
两件西周青铜簋时隔三千年成功配对 考古工作者介绍,这个铜簋的盖、身分别时隔40余年出土,纹饰...
“医保砍价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晁星 “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”“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放弃”…...
“购物成瘾”真的是一种病 刘艳 牛雅娟 本周日即将迎来“双十二”促销季,很多人又开始摩拳...
因迷恋山间风景,一男子在甘孜州稻城县海拔4000多米的无人区迷失方向,随后与同伴失联。12月的稻城...
嫌疑人DNA信息比中后,成都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处DNA实验室民警白小刚一下坐在凳子上,恍惚迟疑间...
一批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新书发布 新华社南京12月7日电(记者邱冰清、蒋芳)“以史为鉴,开创未来...
我在现场·照片背后的故事|电影《亲爱的》里面没有的结局,在我眼前“上映” 12月6日,在深圳市...
冥想?泡脚?不如听听助眠音乐 晚上睡不着,白天睡不醒,成为最贴合都市人群的“睡眠画像”。随...
养老话题 老年教育面临缺口 “终身教育”潜力无限 【现实挑战】“新老年”群体愿意在培养兴...
孙海洋被拐14年儿子如何找到的? 警方侦办另一宗拐骗儿童案时发现线索,通过人像比对、DNA确认找...
北京天文馆、圆明园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12月6日,北京天文馆发布通知称,12月8日起试行对未成...
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 连续7年保持在1 3万亿斤以上 根据对全国31个省(区、市)的抽样调...
斑块软的很危险 硬的就无碍? 血管里的“垃圾”分类 赶快学起来!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:中国...
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大幅降价 聚焦医保谈判背后脊髓性肌萎缩症家庭 医保目录公布那天 好多家长都...
抖音“窗花剪剪”遭抄袭 被判获赔20万元 法院认为“窗花剪剪”的这种表达方式理应受到《著作权...
公安机关近日侦破3起拐卖儿童案件 失散十几年 3组家庭终于团圆了 北京青年报记者12月6日从公...
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发布 本报讯(记者 路艳霞)作为年度“汉语盘点”活动最具网络特色的组成部...
北京天文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本报讯(记者 牛伟坤)北京天文馆对票价免费及优惠政策作出调整:1...
2021北京百个网红打卡地发布 本报讯(记者 李洋)2021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昨晚正式发布。自然...